wenzhang
   
当前位置: 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 > 外语学院课程
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专业课程概况

发布时间: [] [] [] [更大]

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专业课程概况 

阿拉伯语翻译教程(一)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中文名称:阿拉伯语翻译教程(一)
课程英文名称:Translation course 1
课程编号:03538081
课程性质:必修
课程学时:周学时2
课程学分:2
先修课程:基础阿拉伯语
授课教师:
授课对象:本科生三年级
 
二、教学目标
翻译教程是高年级学生最重要的课程之一。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词汇、语法和修辞方面的知识,全面提高语言的综合能力和智力水平,同时紧跟当代翻译理论的发展,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他们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转化意识。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与技巧的训练,以及对原文的分析比较,使学生掌握翻译基本规律,胜任不同文体和语体的翻译工作。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基本要求:
讲授基本的翻译知识和理论及其常用方法和技巧,使学生初步了解汉语和阿拉伯语两种语言在词汇运用、句型表达等方面各自的内在规律及其相互异同,了解不同文体的翻译风格。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广泛,既有国内外领导人的讲话,也有一些新闻通讯稿,另外还包括贺电、公报、合同、协议等等。同时,文章的篇幅由短到长,难度循序渐进。
通过翻译理论、译例的讲解和大量的翻译练习,以及对译文的讨论、分析和比较,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使学生在了解和掌握一般翻译理论的同时掌握多种题材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鉴于对中国学习和运用阿拉伯语的人来说,阿译汉比之汉译阿的实践要多,所以要特别强调其重要性。关键是让学生掌握翻译的基本理论后,灵活运用于翻译实践之中。注重原文文体和翻译文字的等值。即什么样的文体要使用什么样的翻译语言,该直译的直译,该意译的意译。
重点与难点:
1.对原文的解读,包括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情感义和文化义,句子结构的语法义,话语的语境义等。
2.翻译过程中语义如何传递,包括源语和目的语在语义方面的比较。
3.对译语词语、句式的比较与选择。
第1章:翻译概论                          讲授与讨论, 第1周
第2章:汉阿语言对比                      讲授与讨论,第2周
第3章:汉阿文化对比                      讲授与讨论,第3周
第4章:翻译的标准、可译性与可读性        讲授与讨论,第4-5周
第5章:翻译过程中的理解与表达            讲授与讨论,第6-7周
第6章:语境与翻译                        讲授与讨论,第7-8周
第7章:语法、逻辑、修辞与翻译            讲授与讨论,第9-10周
第8章:词语翻译                          讲授与讨论,第10-12周
第9章:句子翻译                          讲授与讨论,第13-15周
 
四、学时分配
总学时:36
学时分配:讲授60,课堂讨论、练习40%。
 
五、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
1.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讨论和课后作业。
教师带领学生,通过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教学过程中启发为主,话不说尽,给学生留有进一步思维的余地。课堂的例句要有典型性和新颖性,教课不偏执一说,适当介绍不同的学术观点,让学生有机会博采百家之长,以利开阔思路、增长见识,熟练方法技巧。具体做法如下:
1)以中文讲解翻译史和翻译理论,以及要翻译的中文。
2)讲解中文原文时,强调上下文的语境及逻辑关系,使学生在整体上把握原文,从而能较为正确地把中文原文译成阿拉伯文。
3)预习、讲解、练习结合,重点部分精讲,穿插课堂翻译练习。
4)运用启发式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5)组织译文的讨论、比较;讲评译文的长处和短处;指出误译和错译之处,并分析原因。
6)布置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7)布置书面作业,教师改完后,进行整体讲评。
2.考核方式:
  每周进行的随堂测试作为平时的考核成绩。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
  期末考试为笔试。期末考试成绩占70%。
 
六、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教材:自编自选教材
参考资料:
[1] 刘开古,《阿拉伯语汉语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1年。
 
阿拉伯语翻译教程(二)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中文名称:阿拉伯语翻译教程(二)
课程英文名称:Translation course 2
课程编号:03538082
课程性质:必修
课程学时:周学时2
课程学分:2
先修课程:基础阿拉伯语,阿拉伯语翻译教程(一)
授课教师:
授课对象:本科生四年级
 
二、教学目标
翻译教程是高年级学生最重要的课程之一。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词汇、语法和修辞方面的知识,全面提高语言的综合能力和智力水平,同时紧跟当代翻译理论的发展,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他们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转化意识。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与技巧的训练,以及对原文的分析比较,使学生掌握翻译基本规律,胜任不同文体和语体的翻译工作。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基本要求:
既有字、词、短句、句子、篇章结构的翻译技巧介绍,又坚持两种语言的对比,强化两种思维方式和两种表达习惯的转化意识。采取多种形式的翻译练习,包括单词、短句的翻译、不同文体、不同语体的翻译,如:政治文体、合同文体、短句文体、说明文体、新闻文体、文学文体、书面体、口语体等。
通过翻译理论、译例的讲解和大量的翻译练习,以及对译文的讨论、分析和比较,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使学生在了解和掌握一般翻译理论的同时,掌握多种题材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重点与难点:
1.对原文的解读,包括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情感义和文化义,句子结构的语法义,话语的语境义等。
2.翻译过程中语义如何传递,包括源语和目的语在语义方面的比较。
3.对译语词语、句式的比较与选择。
第10章:篇章翻译                       讲授与讨论,第1-3周
第11章:翻译策略: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汇 讲授与讨论,第4-5周
自编翻译专题(一)                          讲授与讨论,第6-7周
自编翻译专题(二)                          讲授与讨论,第8-9周
自编翻译专题(三)                          讲授与讨论,第10-11周
复习总结                                    讲授与讨论,第12-15周
 
四、学时分配
总学时:36
学时分配:讲授60,课堂讨论、练习40%。
 
五、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
1.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讨论和课后作业。
教师带领学生,通过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教学过程中启发为主,话不说尽,给学生留有进一步思维的余地。课堂的例句要有典型性和新颖性,教课不偏执一说,适当介绍不同的学术观点,让学生有机会博采百家之长,以利开阔思路、增长见识,熟练方法技巧。具体做法如下:
1)以中文讲解翻译史和翻译理论,以及要翻译的中文。
2)讲解中文原文时,强调上下文的语境及逻辑关系,使学生在整体上把握原文,从而能较为正确地把中文原文译成阿拉伯文。
3)预习、讲解、练习结合,重点部分精讲,穿插课堂翻译练习。
4)运用启发式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5)组织译文的讨论、比较;讲评译文的长处和短处;指出误译和错译之处,并分析原因。
6)布置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7)布置书面作业,教师改完后,进行整体讲评。
2.考核方式:
每周进行的随堂测试作为平时的考核成绩。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
期末考试为笔试。期末考试成绩占70%。
 
六、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教材:自编自选教材
参考资料:
[1] 刘开古,《阿拉伯语汉语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1年。
 
阿拉伯文学史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中文名称:阿拉伯文学史
课程英文名称:History of Arabic literature
课程编号:03538190
课程性质:选修
课程学时:周学时2
课程学分:2
先修课程:基础阿拉伯语,阿拉伯文学选读
授课教师:蒋和平
授课对象:本科生四年级
 
二、教学目标
1.该课程通过讲授阿拉伯古代文学和近现代文学,使学生对阿拉伯文学发展的历史有一个概观式的了解,并透过文学了解阿拉伯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文化内涵。
2.促进学生的阿拉伯语水平。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基本内容:
1.“诗歌是阿拉伯人的文献”。诗歌在阿拉伯古代文学中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因此,对阿拉伯古代文学史的讲授主要突出诗歌的发展,全面介绍阿拉伯文学在贾希利叶时期、伊斯兰时期、伍麦叶时期、阿拔斯朝时期和衰沉时期的文学发展与成就。
2.近代以来阿拉伯文学受到西方文学和文化的极大影响,尽管诗歌仍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总的趋势是小说由边缘向中心移动,因此对近现代阿拉伯文学的介绍将并重小说与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向小说倾斜,重点讲授对本土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的阿拉伯旅美文学,以及埃及、黎巴嫩、叙利亚和伊拉克等文学大国的文学发展历程。
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阿拉伯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熟知古代著名阿拉伯诗人,能背诵其中的名篇佳作,同时了解近现代阿拉伯小说的发展、主要流派及各文学大国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
重点与难点:阿拉伯诗歌韵律多变,语言精炼,语法复杂,必须参阅大量参考资料才能较准确地理解诗歌意思与主旨。阿拉伯小说虽发展时间不长,但也出现了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纳吉布·马哈福兹这样的文学巨匠。这些作家思想敏锐,作品寓意深刻,紧扣时代脉动,作家的语言风格与思想寓意是理解的关键。
 
四、学时分配
总学时:36(以18周计算)
学时分配:每两周讲授一个专题。
 
五、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
1.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与小论文等
2.考核方式:写论文
 
六、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教材:仲跻昆教授编写的阿拉伯文学史讲义
参考资料:
[1]【埃及】邵基·戴夫:《阿拉伯文学史》(阿文原文,多卷本)。
[2]【黎巴嫩】汉纳·法胡里:《阿拉伯文学史》,郅溥浩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
[3] 季羡林主编:《东方文学史》阿拉伯文学部分,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
[4] 高慧勤 、栾文华主编:《东方现代文学史》阿拉伯文学部分,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年。
 
阿拉伯历史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中文名称: 阿拉伯历史
课程英文名称:History of the Arabs
课程编号:03538170
课程性质:选修
课程学时:周学时2
课程学分:2
先修课程:
授课教师:
授课对象:本科生二年级
 
二、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阿拉伯地区自穆罕默德创建伊斯兰教起至二战结束1400多年的历史,使学生了解阿拉伯世界的历史演变进程,为进一步了解当代阿拉伯世界,以及今后从事相关的外交或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基本要求:主要了解和掌握以下内容:
1.古代阿拉伯半岛;(4学时)
2.伊斯兰教的创立与发展;(2学时)
3.阿拉伯帝国的建立;(2学时)
4.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发展与繁荣;(4学时)
5.殖民主义的侵略与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3学时)
6.现代阿拉伯国家的建立。(3 学时)
重点与难点:
阿拉伯帝国的建立及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四、学时分配
总学时:36(以18周计算)
学时分配:课堂讲授36学时
 
五、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
1.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2.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六、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教材:郭应德:《阿拉伯史纲》,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
参考资料:
[1]彭树智主编:《阿拉伯国家简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
[2](美)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商务印书馆,1995年
 
主干基础课课程大纲
基础阿拉伯语(一)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中文名称: 基础阿拉伯语(一)
课程英文名称:Basic Arabic 1
课程编号:03538011
课程性质:必修
课程学时:周学时14
课程学分:10
先修课程:无
授课教师:付志明、吴冰冰、肖坤等
授课对象:本科生一年级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学期的教学,使学生首先掌握阿拉伯语的发音、字母认读和书写,在此基础上学习阿拉伯语的基本语法和词汇,具备初步的阿拉伯语读、写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基本要求:
本学期共有十九课,前六周讲授第一至九课,后十周讲授第十至十九课。
课文涉及语法现象有阿拉伯语字母表、词的分类、名词的性数、名词句、主格独立代名词、民次的格与式、动词句、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名词双数和完整复数的主格形式、宾格接尾代名词、破碎复数、指示名词和指示结构、双数和完整复数的宾格和属格形式、修饰语和被修饰语、属格接尾代名词、正偏组合、残缺动词用法、基数词1-10的用法、序数词1-10的用法、部分虚词的用法、疑问句等。
掌握每课课文的单词 阅读材料中的单词及句型。
每学期要求背诵规定的十篇课文,并作为期末总评成绩的10%。
完成每课的课外作业,并作为期末总评的10%。
重点与难点:准确掌握发音规则,准确掌握字母书写规则,掌握基本语法和基本词汇。
 
四、学时分配
总学时:252学时(以18周计算)。
学时分配:讲授30%,练习40%,其他教学环节如表达与参与30%。
 
五、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
1.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课后作业、课堂练习相结合。
2.考核方式:闭卷考试,成绩评定一般为期末笔试40%、期中30%和平时成绩30%(出勤、作业、课文背诵)。
 
六、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教材:张甲民 景云英编著,陈嘉厚主审:《阿拉伯语基础教程》(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参考资料:
[1] 北京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基础阿拉伯语》(一),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年
[2] 《高等学校阿拉伯语教学大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基础阿拉伯语(二)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中文名称: 基础阿拉伯语(二)
课程英文名称:Basic Arabic 2
课程编号:03538012
课程性质:必修
课程学时:周学时10
课程学分:8
先修课程:基础阿拉伯语(一)
授课教师:付志明、吴冰冰、肖坤等
授课对象:本科生一年级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学期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学习阿拉伯语的基本语法和词汇,具备一定的阿拉伯语读、写能力,具备初步的阿拉伯语听、说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基本要求:
本学期共有十七课,前八周讲授第一至第九课,后八周讲授第十至第十七课。
课文涉及语法现象有部分虚词的用法、部分残缺动词的用法、基数词11-19的用法、现在式动词的格位、宾格工具词、切格工具词、序数词11-19的用法、时间宾语、空间宾语、形容从句、廉洁名词、禁戒式、开始动词、基数词和序数词20-99的用法、惊叹句、被动式动词、比较名词、部分复句、主动名词等。
掌握每课课文的单词 阅读材料中的单词及句型。
每学期要求背诵规定的十篇课文,并作为期末总评成绩的10%。
完成每课的课外作业,并作为期末总评的10%。
要求每位同学在学期中至少有一次用阿拉伯语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并与同学交流,时间不少于15分钟。
重点与难点:掌握更多的词汇,阅读更多的文章,学会更多的表达,培养更多的语感。
 
四、学时分配
总学时:180学时(以18周计算)。
学时分配:讲授30%,练习40%,其他教学环节如表达与参与30%。
 
五、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
1.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课后作业、课堂讨论相结合。
2.考核方式:闭卷考试,成绩评定一般为期末笔试40%、期中30%和平时成绩30%(出勤、作业、课文背诵)。
 
六、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教材:张甲民 景云英编著,陈嘉厚主审:《阿拉伯语基础教程》(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参考资料:
[1] 北京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基础阿拉伯语》(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年。
[2]《高等学校阿拉伯语教学大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基础阿拉伯语(三)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中文名称: 基础阿拉伯语(三)
课程英文名称:Basic Arabic 3
课程编号:03538013
课程性质:必修
课程学时:周学时8
课程学分:6
先修课程:基础阿拉伯语(一)、基础阿拉伯语(二)
授课教师:付志明、盖伟江等
授课对象:本科生二年级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学期的教学,使学生掌握阿拉伯语的新的语法现象、新单词、词组。强化学习中的语感,使学生能较为流利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想法,掌握1000新词汇。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基本要求:
本学期共有十六课,每周进行一课。
课文涉及语法现象有隔离代名词、数词百,千,百万、绝对宾语、原因目的宾语、关系名词、呼唤名词和半主动名词、字面正偏组合、连接名词、词根的用法、同位语、状语、条件词和除外词、时态、张大名词、时空名词、感叹句型等以及其它词语的特殊用法。
掌握每课课文的单词 阅读材料中的单词及句型。
每学期要求背诵规定的十篇课文,并作为期末总评成绩的10%。
完成每课的课外作业,并作为期末总评的10%。
要求每位同学在学期中至少有一次用阿拉伯语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并与同学交流,时间不少于15分钟。
重点与难点:掌握更多的词汇,阅读更多的文章,学会更多的表达,培养更多的语感。
 
四、学时分配
总学时:144学时(以18周计算)
学时分配:讲授30%,练习40%,其他教学环节如表达与参与30%
 
五、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
1.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课后作业、课堂讨论相结合
2.考核方式:闭卷考试,成绩评定一般为期末笔试40%、期中30%和平时成绩30%(出勤、作业、课文背诵)
 
六、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教材:张甲民 景云英编著,陈嘉厚主审:《阿拉伯语基础教程》(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参考资料:
[1] 北京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基础阿拉伯语》(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年。
[2] 《高等学校阿拉伯语教学大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基础阿拉伯语(四)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中文名称: 基础阿拉伯语(四)
课程英文名称:Basic Arabic 4
课程编号:03538014
课程性质:必修
课程学时:周学时8
课程学分:6
先修课程:基础阿拉伯语(一)、基础阿拉伯语(二)、基础阿拉伯语(三)
授课教师:付志明、盖伟江等
授课对象:本科生二年级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学期的教学,使学生掌握阿拉伯语的新的语法现象、新单词、词组。强化学习中的语感,使学生能较为流利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想法,掌握1000以上新词汇。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基本要求:
本学期共有十六课,每周进行一课。
课文涉及语法现象有冠词的用法、强调词、根化动词句子、根化名词句、工具名词、阿拉伯语的时态、分词、因缘修饰语、动名词、切格工具词、否定全类工具词、要造词根等以及其它词语的特殊用法。
掌握每课课文的单词 阅读材料中的单词及句型。
每学期要求背诵规定的十篇课文,并作为期末总评成绩的10%。
完成每课的课外作业,并作为期末总评的10%。
要求每位同学在学期中至少有一次用阿拉伯语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并与同学交流,时间不少于15分钟。
重点与难点:掌握更多的词汇,阅读更多的文章,学会更多的表达,培养更多的语感。
 
四、学时分配
总学时:144学时(以18周计算)。
学时分配:讲授30%,练习40%,其他教学环节如表达与参与30%。
 
五、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
1.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课后作业、课堂讨论相结合。
2.考核方式:闭卷考试,成绩评定一般为期末笔试40%、期中30%和平时成绩30%(出勤、作业、课文背诵)。
 
六、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教材:张甲民 景云英编著,陈嘉厚主审:《阿拉伯语基础教程》(四),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参考资料:
[1]北京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基础阿拉伯语》(四),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年。
[2]《高等学校阿拉伯语教学大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中文名称: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课程英文名称:Arab-Islamic Culture
课程编号:03538180
课程性质:必修
课程学时:周学时2
课程学分:2
先修课程:无
授课教师:吴冰冰等
授课对象:本科生二年级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学期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基本知识,初步了解国内和国际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
 
三、教学内容
第一讲,导论(4学时)
        第一节:阿拉伯世界与伊斯兰世界
        第二节:阿拉伯半岛的地理环境
        第三节: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基本概念
        第四节: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基本特点
        第五节:阿拉伯人概念的演变
        第六节:研究现状与基本参考文献
第二讲,穆罕默德世系与伊斯兰教的创立(6学时)
        第一节:穆罕默德世系
        第二节:伊斯兰教的创立
第三讲,《古兰经》与圣训(2学时)
        第一节:《古兰经》的成书过程与基本内容
        第二节:圣训的形成过程
第四讲,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和基本功课(2学时)
        第一节:伊斯兰教的六信
        第二节:伊斯兰教的五功
期中讨论及读书总结(2学时)
第五讲,伊斯兰教的圣地与朝觐(4学时)
        第一节:两圣地与朝觐
        第二节:耶路撒冷问题的演变
第六讲,伊斯兰教法(2学时)
第七讲,伊斯兰教教派(2学时)
第八讲,近现代伊斯兰复兴运动(4学时)
第九讲,当代伊斯兰热点问题(2学时)
期末讨论及读书总结(2学时)
 
四、学时分配
总学时:32学时(以16周计算)
学时分配:讲授与观看教学资料片28学时,讨论4学时
 
五、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
1.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观看教学资料片、课堂讨论、课外阅读辅导相结合
2.考核方式:撰写课程论文,成绩评定一般为期末课程论文60、撰写读书报告30%和平时成绩10%(出勤、讨论等)
 
六、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教材:孙承熙:《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纲》,昆仑出版社,2001年
参考资料:
[1] 金宜久主编:《伊斯兰教》,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
[2] [美]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商务印书馆,1979年
[3] [美]伯纳德·路易斯著,郑之书译:《中东:激荡在辉煌的历史中》,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年
[4] 金宜久主编,《伊斯兰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5] 周燮藩、吴云贵著,《近现代伊斯兰教思潮与运动》,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6] 李兴华等著,《中国伊斯兰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7] 吴云贵著,《伊斯兰教法概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8] 吴云贵著,《当代伊斯兰教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9] [美]萨义德著,王宇根译,《东方学》,三联书店,1999年
[10] Bernard Lewis, What Went Wrong: Western Impact and Middle Eastern Respons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2024 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