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nzhang
   
当前位置: 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 > 非洲历史与考古
英国媒体高度评价北京大学考古队在肯尼亚的考古行动

发布时间: [] [] [] [更大]

英国媒体高度评价北京大学考古队在肯尼亚的考古行动  

日前,“BBC新闻”刊发了由BBC驻东非肯尼亚曼布鲁伊通讯社记者Peter Greste采写的关于北京大学和肯尼亚国立博物馆联合考古对在肯尼亚沿海地区进行考古发掘的报道:“一枚钱币改写中非历史”,并同时在电视节目中播出视频(http://www.bbc.co.uk/news/world-africa-11562927)。在这片报道中,记者详细报道并高度评价了联合考古队在发掘中取得的成果。文章开篇即指出:“一枚毫不起眼的铜币,却能颠覆我们对早期东非历史的认知,更引发了东非对当代中国角色的再思考。”。
以下是对该文主要内容的编译:
曼布鲁伊,是一个坐落于肯尼亚北岸马林迪的平凡小村。在这里,由中国和肯尼亚考古学家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发现了一枚15世纪的中国钱币。
在漫漶不清的钱币上,北京大学教授,此次联合考古队领队秦大树教授读出了“永乐通宝”四个字,表明这枚钱币铸成于永乐时期,即1403-1424年之间。“这些钱币很可能是明成祖时期的官方使团带来的”,秦教授说,“我们知道,走私商人也常会携带钱币,将它们熔铸成其他制品,但是这枚钱币更可能是皇家使者所赠送的礼物”。
这一发现所提出的问题令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都为之兴奋:一枚15世纪初期的钱币,是如何比第一批踏足东非的欧洲人提早了近100年到达这里的?
 
当中国称霸海上
答案指向了一个中国的传奇人物——郑和,据史料记载,他曾在15世纪初数次带领由200-300艘海船组成的庞大舰队,横穿印度洋海域,到达东非海岸。
 
 
图一 现在我们完全相信,郑和先于欧洲探险家们到达了东非。
然而直到近几年,除文献之外,我们仍然只能依靠民间传说及其他不够确凿的线索来了解郑和船队曾航行的范围。几年前,肯尼亚沿海北部拉穆地区的渔民偶然打捞到15世纪的中国瓷瓶,中国专家也对一些认为自己有中国血统的村民进行了DNA测试。测试结果肯定了村民们的说法,即郑和舰队的海船曾在附近海上遭遇风暴沉没,幸存的船员上岸后定居于此,并与当地人通婚。如今,当地人仍然保有一些中国人的特征。
 
搜寻线索
为了检验这段历史的真实性,北京大学投入三百万美元(译注:该项目由中国商务部资助,北京大学承担了陆上考古和课题研究部分),预计进行3年的考古及调查工作,以寻找决定性的证据。
 
 
图二 这次发掘表明,中国对于非洲的兴趣,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教授选择在曼布鲁伊进行发掘,主要出于两点考虑。首先,古代文献记载,郑和曾与马林迪的苏丹见面(中文文献记载郑和到达过马林迪)。古代文献提到马林迪位于河口。然而现代所见的河口,并非在马林迪,而是曼布鲁伊。此外,曼布鲁伊的古代墓地留存有一处著名的圆形墓柱,上面镶嵌有400年前的中国瓷碗,暗示着这一地区与东方存在已久的关联。
在墓地边缘L形的发掘区内,考古队发现了他们追寻的重要线索。首先,他们发现了由熔炉及炉渣构成的熔铁遗迹,表明这里从很早开始就是一个重要的。随后,肯尼亚国家博物馆的考古学家Mohamed Mchura发现了精美的瓷器碎片。这是一件龙泉窑青瓷残片,属于一个大碗的底部,印有凸出的双鱼纹,秦教授认为,它是南宋龙泉窑产品。
 
 
图三 “瓷片极其精美,且十分重要,我们可以藉此确定中国与非洲在很久之前就存在某些密切的关联。”秦教授说。
 
 
图四 考古队希望更多埋藏的秘密得以重见天日
 
改写历史?
在相关证据不足的情况下,通常认为在世界范围内,葡萄牙探险家达·伽马是最先到达东非的航海家。1499年,他在寻找通往亚洲海路的探险中,首次到达东非,开始了欧洲海上势力对这里长达450年的殖民统治。
“我们发现,中国人对待东非有着与欧洲人迥异的态度”,肯尼亚国立博物馆滨海考古部主任齐里亚马(Herman Kiriama)博士说,“因为他们派遣使者携带礼物前来,这表明他们对我们平等而视。这表明肯尼亚在葡萄牙人到达之前,与外界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一支活跃的海上力量。”
这也对肯尼亚在思考如今与东方的联系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与东非有着比欧洲人更为古老的贸易联系,当今中国对非贸易的发展实际上正是这一传统的延续。2008年,中非贸易额达1070亿美元,是2000年的10倍之多,更大大超过了中美贸易。
“很久之前,东非海岸始终是向东而非向西方看的”,齐里亚马博士说,“如今,这些发现给了政治家们更充足的理由去坚持:“让我们向东看”,因为我们长久以来,一直如此。”
                                                    王冠宇编译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2024 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