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nzhang
   
当前位置: 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 > 中心讲座
微论坛:《中赞关系与新移民》

发布时间: [] [] [] [更大]

20121215日,题为“中赞关系与新移民:现状与前景”的微论坛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C105学术讨论室举办。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非洲留学生联谊会共同主办了此次论坛。

 

本次论坛的主讲人是法国巴黎政治学院人类学博士候选人,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Solange Guo Chatelard (郭威威)女士。潘华琼、乐施会香港分部驻京办主任Kevin May、卡特中心项目官丁源远、北大博士后余斌、周玉渊、 李杉和其他来自莫桑比克、津巴布韦、博茨瓦纳、肯尼亚等国的非洲学生和中国学生参会并相继发言,非洲留学生联谊会秘书长、博士候选人伊美娜(突尼斯)主持了活动。刘海方和来自北大的十几位中国同学也参加了论坛。

 

论坛开始前的午餐环节上,郭威威博士与大家进行了简单的交流。她介绍了自己对微观问题的兴趣和多年来从事农村问题研究的背景,提出对中国农村问题的认识有助于对非洲移民问题的理解。

 

郭威威博士首先向大家介绍了赞比亚的基本情况。赞比亚是非洲种族最复杂的国家之一,但在独立之后便没有发生过战争。自本世纪初以来,赞比亚与中国的关系并非一帆风顺,有时甚至采取了抵制中国的政策,但在赞比亚的中国华人华侨并没有离开。

 

中国和赞比亚的关系,可以作为国际关系中的一个典例进行研究。中国和赞比亚的经贸关系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以意识形态为主导的阶段,坦赞铁路,作为赞比亚接受过的最大的外国援助,在中赞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90年代初的重新定位后,赞比亚私有化占据了主导,并在不断强化。中赞双方在农业、建筑业、健康医疗、手工业、矿业和服务业等方面均有大量的合作,赞比亚又称为中国对非新政策实施的一个典型案例过,第一个经贸区就是在赞比亚建立的。

 

郭威威博士将近年来赞比亚中国移民大量增加的原因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国家层面,中国的国际移民政策的变化和对非政策的变化,导致了更多的中国人有可能移民赞比亚。其次是全球层面,包括商业、贸易、投资、交流在内的全球互动的强化进一步促进了这一进程。最后,微观层面对个人价值的重视和个人选择的尊重增进了这一过程。

 

接下来,郭威威博士从人类学的角度对赞比亚的一个中国移民家庭进行了分析,每位成员都成为了产生新人口的有机组成部分。代际移民间的关系、老年移民、女性的角色、移民的生活状况等,均是她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在郭威威博士的发言之后,到场的中非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论坛在热烈的讨论中持续了三个多小时。

郭威威博士发言

非洲留学生进行互动

刘海方、郭威威与部分与会人员合影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2024 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