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由联合国贸发会议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办、非洲研究中心和软实力研究中心协办的联合国《2014年最不发达国家报告》发布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召开。刘海方博士主持发布会,夏庆杰教授、王勇教授在会上分别介绍和评述了该报告,并为该报告揭书。俄罗斯、蒙古国、加纳、莱索托王国驻华大使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中非发展基金、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非洲研究所、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发展中国家研究所等机构代表出席发布会。
报告认为,最不发达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经济结构转型。在此过程中,中国经验和中国参与非常重要。目前,共有48个国家被联合国认定为最不发达国家,其中34个在非洲。单从经济增长速度看,最不发达国家表现不俗。2000年至2008年,该类别国家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率超过了7%。即使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2013年该类别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也实现了5.6%实际增长,高于发达国家的1.2%和发展中国家的4.5%。然而,值得关注的是,经济发展并没有给这些国家带来人类发展指标改进和就业增长。报告说,最不发达国家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极为困难。这种高增长而无发展或者少发展的现象被称为“最不发达国家悖论”。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悖论,是因为最不发达经济体虽然受益于高涨的大宗商品价格和不断增加的援助资金,但是却未能实现经济结构转型。据统计,最不发达国家中农业仍然是吸纳就业最多的行业,约为65%。就业人口在低生产率行业占比过高严重阻碍了这些国家劳动生产率的总体增长,而低生产率又往往伴随低收入,这不仅抑制现代化,还导致劳动者持续贫困,教育、医疗、卫生等人类发展指标也相应落后。
目前,全球经济复苏依然缓慢且不平衡,最不发达国家面临更加艰难的外部环境。尤其是大宗商品需求疲软及金融危机的梯次转型效应,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出口业绩产生不良影响。另一方面,西方发展援助也开始出现停滞的迹象。最不发达国家转变经济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内在紧迫性进一步提升。
报告建议,各国政府根据国家优先发展事项,首先促进有关行业或部门的发展,这包括基础设施、制造业和农业等,为长期经济发展奠定基础;维持宏观经济政策稳定,促进投资和需求增长;大力实施农村经济多样化,革新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此外,报告还说矿产品出口国要合理并有效利用资源租金,使其成为国家投资资金的有益补充。
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学术委员王勇认为,最不发达经济体需要打造开放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实现就业从农业向工业的转变。与此同时,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国际社会也应建立大宗商品价格稳定机制,帮助最不发达经济体化解风险,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与会专家还表示,中国的改革经验值的借鉴。过去三十多年,中国凭借强有力的政府治理能力和一系列渐进式的金融改革,逐步融入全球经济产业链,依靠产业发展摆脱贫困,为全球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做出重大贡献。
加纳驻中国大使馆公使萨米说,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是参与非洲发展的后来者。但是中国在发展援助方面没有任何附加条件,为非洲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提供重要支持,中国参与是实现非洲发展的必要条件。